(二)“合阳魁误读说”。话说合阳位于大河西岸,自古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是炎黄子孙的生活栖息之地,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在古莘之地传经授业,这里就成为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历代文化名人辈出,特别是自明代设立“西河书院”、清代继设“古莘书院”,这里文脉绵长,文明臻化。据说合阳自古就有评选学业优异者作为合阳文魁予以奖励的传统,每逢年末岁首,都会在县署门前将评出的学业优异者张榜公布,有一年正值放榜公布“合阳魁”,众人簇拥着一睹上榜之人,这时,人群中有一斗大的字不识半笼的人看着榜首合阳魁三个大字脱口而出:“那这合阳怎么还评选合阳鬼?”,由于他认字只认半边,结果把个“合阳魁”硬生生读成了“合阳鬼”,于是,这个白字先生的合阳“鬼”便逐渐传了开来。
(三)“聪明机灵说”。此说源自合阳人对把自己称作合阳鬼的心有不甘的心理,毕竟无论怎么说,普通百姓总会觉得把聪明善良、温厚质朴的合阳人叫作“合阳鬼”总有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合阳一些文人墨客便就“合阳鬼”作出了新解:“鬼就是聪明、鬼就是机灵”,并且举例:抗日战争时期大家都把八路军中的儿童团称作“红小鬼”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自说自话,但是总让人感觉难以自圆其说,这种解释还容易掉入小心眼、小聪明的陷阱,而且似乎还有点牵强附会之感,哪“合阳鬼”真的就无解了吗?
(四)“星宿分野说”。星宿地域的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它将天空中的繁星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宿,并与地上的州相对应。每个星宿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地域象征,反映了古人对天象与地理关系的理解。“参星为晋分野。郃于春秋属晋,应主参。入秦以来,统属井鬼。” (华容——张奎祥 摘自乾隆年许秉简《洽阳记略》)。由是观之,依据这样的说法,合阳在秦以后属于雍州之地,对应的星座就应当是井星和鬼星,既然地域属于雍州,天星自然就是鬼星,由鬼星所主之地之人是否也应称作鬼呢?这个听起来似乎牵强,但是却也是由文字可以佐证的“合阳鬼”的有力证明吧!
(五)“内敛含蓄说”。合阳人的“鬼”按照我们今天大多数外地人的理解更接近于“诡”,若以诡论,则对应的词语大多是:“诡秘、诡计、诡谲、诡诈”,几乎都是贬义词,既与合阳人的情感认知不同,也与合阳人性格品格中的实际多不相符。其实无论我们做任何分析和研究,最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深切去体会、感悟深蕴于合阳人骨血和意识深处的品格和行为特质。说起合阳文化不能不说合阳鬼,离开了合阳鬼,就难以准确理解合阳人及合阳文化的独特内涵。鬼除了一般表面指向上的聪明、机灵外,更多指向的是合阳男子温文尔雅知进退和女子贞静贤淑有教养的内在品德:
《中庸》这样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说话有温度、待人能适度,做事讲尺度;低调、含蓄、委婉、内敛 (低调奢华有内涵);不张扬,不显摆,不扎势(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让自己委屈,不让别人难堪,不踏过步子 ,不做过头事(拿捏分寸、把握火候);不会弄到锣儿不响,不会耍到叫蛇端扎起;遇事息事宁人,不事讼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当中游,稳稳当当随大流;信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清代合阳碁南雷柱在其《合阳赋》中对合阳人的性格和习俗作过如此概括:“俗则人多纯良,习尚俭朴,急上惟勤,奉身则约。鲜逋赋之忧,多安居之乐。士苦劬书,兼营操作。以媚上为羞,钻公务则群焉笑讪;以修名为重,堕节行则靡不嘲谑。男力耕农,女勤纺络,商耐久而远游,工多计而精略。尚勤俭仍唐魏余风,戒斗讼乃先民矩矱。至于礼文,犹须商度。”
附:合阳八大怪:
古城街巷不对开,屋檐搭飞脊兽戴,
照壁屏风迎门摆,能工巧匠名在外。
语焉不详费心猜,舞文弄墨把钱卖,
皮弦线腔凄凉态,踅面辣子也当菜。
二、屏风及其作用
(一)关于屛和屏风
屛,《說文》解释:蔽也。其意为遮挡、屏蔽。
《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註》小牆當門中。
《禮緯》天子外屛諸侯內屛,在路門之內外。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屏风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屏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最早的文献记录并没有直接提到“屏风”这个词。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屏风被称为“邸”或“扆”。屏风一词最早出现在马王堆汉墓遣策中,其中记有“木五菜(彩)画屛。”先秦时期,屏风主要用于贵族阶层,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屏风后常有侍史,负责记录主人与客人的谈话。汉代是屏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屏风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提升。汉代的屏风主要有插屏和围屏两种形式,插屏为独立板屏,常用于人物座位后作为屏障,或在大型建筑大门处起遮掩作用。这一时期,屏风逐渐普及,并且在设计和装饰上更加多样化。屏风不仅用于室内空间的分隔,还成为了艺术品,上面常常绘有精美的图画。宋元时期,屏风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完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体系。明清时期,屏风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成为了宫廷和贵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屏风不仅仅是一种家具,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屏风常用于宴会、婚礼等家庭庆典场合,代表家族之间和睦、团结的意象。同时,屏风也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媒介。屏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和室内陈设思想观念的演变。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后来的艺术品,屏风经历了多次变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屏风的历史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传统家具的魅力以及隐喻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
(二)屏风的使用在合阳具有普遍性
之所以把合阳人的性格特点跟屏风放在一起探讨,就在于笔者以为,二者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特性,在合阳,古来一直把屏风当作家中必备的家具和器物。
——合阳古城街巷刻意错开。合阳县城自搬迁倒今天县城所在位置后,明代重新修建了城墙,东南西北开设“雨粟门”、“阜财门”、“崇墉门”、“归极门”四门,然而东西两条街道、南北两条街道互不对应,东西南北四天街上的两旁巷道也彼此错开,究竟为何如此设计,也从没有权威的说法,但是合阳人都以为互相错开可以避免受到影响。合阳百姓的院落,极少开设中门的,大多根据朝向和具体环境选择把门开在一边,且大门里面一定是有照壁的,即便没有专门修建照壁,也会借厦房的山墙设置成照壁样子,上面往往会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寓意吉祥美好,修一个微型的土地庙,置土地爷于其中,还会在照壁下摆放一个青石狮子,既能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也有迎接嘉宾的寓意。
——照壁是村庄必不可少之建筑。如果一个村子、巷道如果直通荒野,一般都要建个照壁(屏风)在村口或者巷口,而且这样的建筑一般也都要集合大家意志,多数由村子德高望重之人倡议、牵头,大家集资,挑选附近能工巧匠极尽能事,因为大家一致都认为这样的工程必定会为全村、全巷人遮挡各种歪风邪气,确保大家生产、生活顺利。
——屏风是家中不可或缺之家具。百姓家庭无论名人大户还是平民人家大都不开中门而选择开设偏门,并于大门内修建一座照壁,由于多数老百姓开偏门,故而都会在厦房的山墙修筑类似照壁的砖雕,内容既有追求平安吉祥富贵的图案,也有多子多福的希望,还有的则是雕刻一个大大的福字,或者雕刻警言家训之类,并修筑一微型土地庙以视对土地爷的敬仰。
——桌屏是文人附庸风雅之器物。大户文人家中的桌子或供案上一般都会摆放一座插屏,既有平安的寓意,还美其名曰东屏西镜,也表达了遮蔽邪气、祈求顺利的愿望。大户之家多会在上房用屏风隔开中间祭祀祖先的厅堂和两侧住人的卧室,常常会选在家中德高望重之人去世三年之时,由族人、阖家共同出资制作,一般为十二扇,高度根据房屋起架从两米多到三米多不等,也会遍请名人撰文、校对、书丹,内容往往是对家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一生的总结和回顾,制作则选附近著名工匠精雕细刻,竣工完成之时,择日举行盛大的立屛仪式,场面宏大,极其隆重。有的文人则会在自己家的重要位置摆放用上等红木制作的桌屛,在自己平时书写的书案砚前置砚屛,形制多样,做工精良,以防风吹干砚池中的墨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屏风的制作和形制
至于屏风所用材质,大抵都会选取相对珍贵稀缺的材料,如插屏、砚屛多选用紫檀、黄花梨、大红酸枝等名贵木材,所镶嵌之物就更加复杂,有的选用珍贵石材、雕刻赋予美好寓意的端石、歙石、景泰蓝或玉石、象牙、黄杨其它名贵材质,极尽奢华,却又不失典雅。
这种隔断式的屏风一般出现在合阳人的上房内,所制屏风多选用红木、核桃木、楠木等,合阳一带核桃木就是最佳选材,核桃木号称北方黄花梨,油性、韧性都很好,且木质细腻,适宜用来雕刻富有立体图案的内容,合阳自古能工巧匠辈出,其中的砖雕、木雕、家具制作、铁器铸造驰名域外,屏风一般请方圆附近高手雕刻,则其更能充分容易展示其优点。合阳的木雕屏风,特别是核桃木屏风是北方民间屏风雕刻的代表之作,多年受到收藏大家一致推崇,甚至有人把能够拥有合阳工匠雕刻精美的整套屏风当作身份的象征,至今依然是民间收藏市场抢手的宠儿,雕刻内容从八仙过海、二十四孝、到十二花卉、再到龙纹不一而足,雕刻技法既有仿紫檀工艺的浅雕,也有极尽能事的镂雕,更有多层立体的圆雕,时隔数百年,我们依然可见其精湛技艺与美好期待之完美结合。
三、“合阳鬼”与屏风
合阳的屏风除了一般性的装饰意义外,更具特色的是其所具有的遮蔽屛挡作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自然、社会等方面诸多的原因,总是会遭遇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造成的伤害,为了规避这些非人力可以抗拒的危害,遂产生了采取一些规避风险的措施。而屏风依然就成为人民给予保护呵护期望的形式之一。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出于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需要,人们则会在行为中选择更加有利于保护自身的方式,包括在处理各方面关系的时候掩饰自己的真实愿望和动机,采取保护自身、又不至陷自身于危机中的行为,这种委婉含蓄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地区人们共同认可的集体行为取向,便进而演化成了明哲保身的中庸哲学思维,成为被人们称之为的“合阳鬼”。
屏风及其作用恰好顺应了合阳人含蓄内敛的思想观念
一是遮挡:抵挡各种危险和伤害。挡住一切人们认为会影响、甚或伤害到自身的不利因素。这些既有来自自然灾害的伤害,也有来自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是掩藏:也可以称之为掩盖、掩藏,把自己的真实思想、真实目的掩藏起来,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因为对周围环境和对象的真实意图动机缺乏清晰的认知,人们从过往实践中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采取掩藏自己真实目的和动机,这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重要思想和智慧,虽然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并不具有伤害对方的主观动机,但是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却显而易见地能够让自身免受伤害,于是,就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成为一种集体意志就蔚然成风了。
三是防范:常言道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御,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见惯了许多做事张扬、霸气侧漏的行为给自身及其家庭、群体带来不利影响和灾难性伤害的事件,总结教训的同时,选择深藏自己真实目的,既不让对方为难,也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不利地位的行为也许就是最好的进攻。即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正是出于以上多种因素的考虑,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形成了为外人不能直观、难以揣摩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可能就是人们认为的“合阳鬼”。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高峰老师提供)
【作者简介】高峰,合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现任合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民俗学会合阳分会会长,数十年来致力于收集整理乡贤文化遗物,开办有“博雅斋”收藏会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