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7月20日,蚂蚁集团在微博发布公告,将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作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头羊、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公司,蚂蚁集团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此次宣布同时登录"科创板"和"港交所",也证实了人们此前对其公开上市发行(IPO)的种种猜想。
早在6月底,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金服的运营主体就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蚂蚁集团)。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无论是对"科技"属性的强化,还是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大概率是为之后的IPO铺路。
路透社预计,蚂蚁集团本此上市估值将至少达到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并有可能超过沙特阿美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蚂蚁集团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这样的庞然大物的?其"A+H上市计划"又有何特殊意义呢?
1. 翻越三座大山,从零到估值超万亿
2000年10月19日,蚂蚁集团的前身——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3年后的2003年10月15日,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网站淘宝网的一个部门正式上线。早期的支付宝,只是为了解决淘宝网交易安全所设的一个功能,整个团队里只有3个人,外部也没人了解这个产品,甚至还有人把支付宝听成是"吃不饱"。
不过,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却对其寄予厚望,认为刚启动的支付宝将成为淘宝"最伟大的产品"。
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脱离出来开始独立运营;2008年,支付宝的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2011年,获得央行颁发的许可后,支付宝成为了中国大陆首家具备第三方支付资质的企业;2014年,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蚂蚁金服,并在同年正式推出余额宝;截至2019年10月,支付宝的全球用户数已经超过10亿。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用户规模的增长和业务的扩张,让蚂蚁集团的估值不断攀升,但也带了不少挑战。曾经试图鸠占鹊巢的雅虎、近几年风头正劲的财付通(微信支付)和从始至终虎视眈眈的银行,可以说是蚂蚁集团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1)
雅虎是阿里巴巴的主要股东之一(2005年一度占股29.3%),这家美国公司手握大量阿里股权,对发展迅猛的支付宝也格外关注。2011年5月,雅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财报中披露,阿里巴巴已经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了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公司。
随后,雅虎又发布声明称,支付宝重组时并未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和股东批准。对于雅虎的声明,阿里巴巴则进行了驳斥,表示在2009年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已经确认了相关事宜。本来,阿里巴巴与雅虎在股权等问题上就存在分歧,"支付宝事件"则让双方的关系日趋恶化。
经过沟通和协商,阿里巴巴最终和雅虎、软银两大股东达成协议,支付宝的控股公司承诺在上市时予以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性现金汇报,回报额为上市时总市值的37.5%,且介于20亿和60亿美元之间。面对试图鸠占鹊巢的大股东雅虎,马云用"花钱消灾"的方式跨越了第一座大山。
(2)
与日薄西山的雅虎公司相比,异军突起的国内竞争对手要更加难缠。支付宝开创了移动支付时代,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很快就被微信支付打破。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横空出世,获得了病毒式传播;第二年,微信支付又与央视春晚合作,进一波将微信红包打造成爆款,仅除夕当晚就有2000万用户参与,红包收发总量超过10亿个。
这被马云成为"偷袭珍珠港"——支付宝花费10年时间才做成的事情,微信支付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在2015年第一季度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占比74.92%,腾讯的财付通占比11.43%;但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了37.02%,支付宝则降至54.10%。支付宝在其发展道路上遇到了最为强大的对手。
面对咄咄逼人的微信支付,支付宝一方面在春晚合作、O2O等领域展开烧钱大战,另一方面还在积极开拓新赛道。截至2019年5月,支付宝已经与全球250多个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线下支付服务,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中已经占据先机。
(3)
雅虎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已经足够难对付了,但中国的银行体系才是那座真正难以翻越的大山。马云曾经的一段演讲在网上广为流传"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花呗、芝麻信用等服务,给银行的对应业务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面对银行的质疑和舆论的指责,马云甚至表示"是如果国家需要,支付宝可以随时上交。"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支付宝游离于央行的监管体系之外更是不能被允许的。央行自2016年起大招频发,先后对支付宝的违规行为开出多笔罚单,在转账限额、备付金等领域也增加了诸多限制。2018年,支付宝宣布接入由央行牵头设立的线上支付清算平台"网联",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收编",也让支付宝与传统银行之间的波折暂告段落。
2. 蚂蚁集团IPO,A股史上最大的造富运动
十年磨一剑,蚂蚁集团一步步披荆斩棘成长为估值万亿的金融巨头。如今,它的IPO不但为这段历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将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新华网在7月22日报道称,蚂蚁集团上市或成A股历史上最大的"造富"运动,至少涌现数十个亿万富豪。
事实果真如此吗?要分析蚂蚁集团这次IOP的财富效应,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股权结构。阿里巴巴在7月13日发布的2020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持股蚂蚁集团33%的股权,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和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持有蚂蚁集团50%股权。
阿里巴巴持股蚂蚁集团并不意外,可君澳和君瀚是何方神圣呢?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杭州君澳的股东为杭州君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占股90.83%)和彭蕾、陆兆禧等阿里高管,而杭州君济的股权也属于彭蕾、井贤栋等高管。
至于君瀚,天眼查显示其股东为杭州君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97.19%)、马云(1.88%)、谢世煌(0.47%)和杭州云铂投资咨询有限公司(0.47%),杭州君洁的股权属于阿里、蚂蚁系高管,而杭州云铂则是由马云100%控股的。
据测算,马云在蚂蚁集团持股约8.8%,并拥有50%的投票权。此前,马云只凭借在阿里巴巴6.2%的股份,就足以问鼎中国首富和亚洲首富的宝座;如果蚂蚁集团上市,马云的财富是不是能比肩世界首富呢?
按照蚂蚁集团2000亿美元的IPO估值计算,马云持有的股份价值为176亿美元,其财富总额将增长至6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81亿元)。马云在全球富豪榜的排名也将前进10个身位,逼近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716亿美元和沃伦·巴菲特的727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1位。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马云之外,阿里系及蚂蚁系将有近60名高管或合伙人也将受益于蚂蚁集团的上市,成为亿万富翁。其中,持股最少的阿里大文娱秘书长张宇间(持有蚂蚁集团0.0475%的股权),在蚂蚁集团上市后的身家也将超过6.6亿元。
除了亿万富翁之外,这次上市还将诞生更多的千万富翁。蚂蚁集团在2013年首次公布股份架构时明确宣布,员工持股将达到40%,而网传蚂蚁P7员工平均持股的数量约为3- 4万股,2019年内部期权定价约为每股400元。这意味着,即使按照2019年内部股的股价,这些员工的身家都已在千万以上。
另外,众多资本大佬和投资机构也将成为蚂蚁集团上市的获益者。在蚂蚁集团的A轮融资中,全国社保基金达到了5%的持股比例,此后包括中投海外、中邮集团、中国人寿等战略投资者也纷纷进行了投资。
在蚂蚁集团的生态圈和投资版图下,相关的概念股也将迎来狂欢。据IT桔子和中信证券研报梳理,截至2019年底,蚂蚁金服对外投资的公司标的超过100家,其中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在7月21日掀起涨停潮。在目前A股市场互联网金融领域缺乏龙头的情况下,蚂蚁集团上市后有望拉动整个互金板块。
对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蚂蚁集团上市的意义绝不止"造富"这么简单。
3. 纽交所遭冷落,中国版纳斯达克启程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按照当日收盘价计算,其市值突破2300亿美元。在美国上市本不是阿里巴巴的初衷,碍于港交所此前"同股必须同权"的规则,阿里巴巴才选择远赴重洋进行IPO。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重新回到港交所上市,市值一举突破4万亿港元成为港股一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当天动情地表示,"(阿里巴巴在)香港非常困难的时候仍然回来,心里感到欣慰。"
如今,蚂蚁集团也选择在港交所上市,无疑是对香港金融市场投下的第二张"信任票"。
另一方面,内地的资本市场改革方兴未艾,横空出世的上交所科创板已经吸引了包括中芯国际、寒武纪等新兴科技企业,但还缺少关键的行业引领者。有蚂蚁集团这样的行业巨头加入,未来的科创板有望吸引更多的"明星企业"。
中国香港的《南华早报》撰文称,蚂蚁集团冷落了纽交所,而选择登录有着"中国纳斯达克"的科创板,说明更多的中国科技公司正计划在更靠近其用户的市场进行IPO,金融实力的天平在向东倾斜。
的确如此,美国资本市场曾是全球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饽饽",无数中国科技公司排除万难远赴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其中的很多公司在美国市场甚至根本没有业务。随着美国金融势力的相对衰落,美国资本市场已经不再是各国企业进行IPO的首选,沙特阿美的"全球史上最大IPO"就选择了本土的证券交易所。
对全球各大交易所来说,IPO募资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募资额较高的交易所往往具有稳健的监管框架、透明的上市制度和便利的投资环境。在过去的11年内,港交所的IPO募资额已经7次全球称冠,2019年全球IOP募资额排名分别为港交所(372亿美元)、纳斯达克(275亿美元)、纽交所(265亿美元)、沙特阿拉伯证券交易所(265亿美元)和上交所(253亿美元)。
2020年疫情突袭全球经济,港交所也遭遇一定的困难,上交所却接过了接力棒。根据毕马威的报告,上交所在一季度以700亿元的IPO募资额位列全球榜首,超过了排在第二、三位的纽交所和港交所。Dealogic的数据则显示,上交所和深交所一季度的IPO募资额总和,超过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总和,为2016年以来首次。
今年,如果IPO募资额为100-200亿美元的蚂蚁集团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将继续扩大中国交易所对美国交易所的领先优势。从更大的意义上看,蚂蚁集团的上市不但意味着对中国资本市场在东方的"另起炉灶",而且标志着全球金融权力的重新洗牌。
4. 每个交易所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大国的崛起
1609年,全世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诞生于大航海时代的荷兰,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内达姆广场附近。而全世界第一只上市发行的股票是荷兰的东印度联合公司,这家于1602年成立的公司通过交易所,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资金变为自己扩张的资本。
东印度公司派遣商船前往南洋,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瓷器、香料等货物;而由于船队贩卖的货物一年比一年值钱,人们踊跃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带动股票价格的上涨。很快,这里就成为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集中了当时世界最主要的资本。
与此同时,凭借着地理优势和商业信誉,荷兰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其商船吨位一度占据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这个1584年才从西班牙手中独立的小国,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海上马车夫"的称号更形象地说明了荷兰17世纪在海洋、贸易和殖民掠夺方面的霸权。直到今天,荷兰依然是世界上11个最主要的发达国家之一。
在荷兰诞生的现代资本市场雏形,逐渐扩撒到了海峡对岸的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在1698年成立。在早期的伦交所,最为人所知的上市股票是南海公司,这家公司通过与英国政府的合作,促使其股票大受追捧,引发包括大科学家牛顿在内的人们疯狂炒股。最终,狂热的炒股热潮逐渐消退,南海公司股价急挫,牛顿等投资者几乎血本无归。
1720年的南海公司的泡沫虽然破裂了,但也告诉当时的英国一个道理——交易所能够聚焦起海量的资金,并由此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18到19世纪,英国率先实现成为"世界工厂",物美价廉的英国商品畅销世界各地,英镑成为全球使用最普遍的货币,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在日不落帝国崛起的过程中,伦交所可以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1792年,在美国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24个股票经纪人签署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纽交所在此后的25年正式成立。19世纪初,美国伊利运河的成功引爆了"运河"概念,连欧洲的资本也开始涌入美国资本市场;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轰轰烈烈的铁路建设带来巨大的融资需求,也引发了铁路相关股票的交易热潮,华尔街在1861年成为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资本市场。
进入20世纪,一战后的经济复苏也催生了股市的繁荣,纽交所在1920年代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证券交易所,全球金融中心逐渐从伦敦向纽约转移。二战后,美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冠绝全球,世界各地的大公司争相前往纽交所上市,因为这里的汇集了来自全世界的资金。直到2018年3月,纽交所的市值仍高达为23.12万亿美元,接近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0%。
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开始,每一个交易所的兴起,都伴随着一个大国的崛起;反过来,几乎每一个成功崛起的大国,往往都具备强大的资本市场。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当天共成交93笔,成交金额仅为1016.1622万元。到了2020年7月,沪深两市的单日成交额已可以轻松突破万亿大元。
蚂蚁集团在解释自己名称的由来时,是这样说的:"就像蚂蚁一样,虽然渺小,但它们齐心协力,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在去目的地的道路上永不放弃。"